近日,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成功为一例“线粒体脑肌病”疑似患者实施了肌肉活检术。这不仅是医院在神经肌肉疾病诊疗领域的重大突破,更标志着神经内科团队在精准诊断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患者为20岁女性,长期被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、运动耐力下降等症状所困扰,此次因“突发视物不清1天”就诊于神经内科。经过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,并经全科疑难病例讨论,认为该患者高度疑似“线粒体脑肌病”。遂决定为其实施肌肉活检术,以获取病变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,同时抽血行基因检测,印证诊断。

经患者及家属同意,由罗新新主治医师为该患者进行了局麻下肌肉活检术,并顺利从患者肱二头肌部位获取了少量肌肉组织。整个手术过程顺利,手术切口仅3cm,患者术后愈合良好(术后14天返院拆线)。肌肉组织也被送往病理实验室进行专业检测。最终,发现了线粒体脑肌病的典型病理特征,明确诊断“线粒体脑肌病”。
该患者肌肉活检病理光镜检查:

病理诊断:(右肱二头肌)送检骨骼肌组织形态符合肌源性损害——线粒体肌病。
同时该患者送检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检测结果也证实了“线粒体脑肌病”的诊断:

针对该病例,吉安市罕见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、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欧阳至吉介绍,“线粒体脑肌病”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,由线粒体功能缺陷引起,多累及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,导致患者出现脑炎、癫痫发作、认知精神障碍、肌肉无力、头痛、视听力障碍等多种症状。由于该病的发病率低、临床表现复杂,传统检查方法易漏诊误诊,诊断难度极大。肌肉活检病理是诊断“线粒体脑肌病”等各种肌肉疾病的 “金标准”,通过对病变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,可以直接观察到肌肉细胞的形态、结构和代谢变化,甚至超微结构、分子水平变化,精准检测出特定病理改变,如“线粒体脑肌病”中的破碎红纤维(RRFs),为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关键依据。肌肉活检新技术的成功应用,为各类肌病、肌炎患者带来了福祉和希望。
未来,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将持续探索和应用前沿医疗技术,践行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在追求更精准、更高效医疗诊治的道路上,努力提升我市神经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。(文图:罗新新 陈岚 审核:欧阳至吉 张永成 周臻 彭晓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