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技术新服务 > 正文
消化内镜又添新技术
我院独立完成首例内镜下胃底间质瘤切除术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3-05 10:09点击数:

2021年02月24日下午,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运用内镜技术成功开展了首例“内镜下胃底间质瘤切除术”,手术历时约40分钟,非常顺利。这是我院独立完成的首例ESD术,同时也已达到市内领先、省内先进水平,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又一次实现新的跨越。

长期在浙江工作的54岁的叶大叔因肠胃不适、恶心、反酸等症状入当地医院就诊,胃镜检查示胃底粘膜下隆起,超声胃镜考虑胃底间质瘤可能,大小估计在0.7cm左右。过年返乡后出于对我院的信任,叶大叔来我院就诊,邱春雷副主任医师接诊后考虑其为小于1.0cm的胃底间质瘤属于极低度恶性肿瘤,运用内镜技术即可镜下彻底切除。

2021年02月24日下午,在手术室、麻醉科的大力支持下,由邱春雷副主任医师指导,张华伟主治医师主刀,王婧主管护师配合,利用内镜技术在镜下用1mm的微型刀耐心地切开粘膜,小心翼翼地慢慢剥离,终于完整剥离出一个大小约0.7cm左右的“蝉蛹状”乳白色瘤体,术中出血约5ml,术后完全夹闭创面。手术历时约40分钟。麻醉苏醒后叶大叔稍感腹胀,第二天上午即行走自如,术后第三天正常进食,日前已康复出院。

(手术经过)

(术后病理)

邱春雷主任说:

内镜下粘膜剥离术(ESD)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超级微创手术治疗手段,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,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,保留了消化道的完整性,免除了开刀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,ESD与剖腹手术、腹腔镜手术相比较,具有:创伤小,恢复快;保留器官的完整性;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;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。ESD主要针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和局限在粘膜层的早期癌。在日本,目前几乎一半以上的早期食管癌、早期胃癌、早期大肠癌都是通过ESD来完成治疗的。

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(ESE) 是在ESD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治疗技术。主要用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肿瘤的剥离手术。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包含的范围很广,特点是“长得深”(起源于消化道壁上皮层以下),主要依靠超声内镜下的经验性诊断,确诊需要切除后的标本病理检查。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,现在大部分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能在内镜下切除。ESE技术的主要适应症为不超过3cm、向消化道腔内生长为主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粘膜下肿瘤(如间质瘤、类癌、平滑肌瘤等)。

胃肠道间质瘤(GIST)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,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~3%,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~2/10000,多发于中老年患者,40岁以下患者少见,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。大部分GISTs发生于胃(50~70%)和小肠(20~30%),结直肠约占10~20%,食道占0~6%,肠系膜、网膜及腹腔后罕见。

传统的GISTs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,近年由于内镜技术及器材的进步与发展,3.0cm以下的GIST已经可以行内镜下切除,传统手术多用于间质瘤较大时。内镜下切除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外科手术切除,但对于瘤体较小且危险度低的情况,内镜下切除确实可以减小开腹创伤,术后恢复较快,整体费用亦有明显降低。

截止目前,我院消化内镜室拥有一批先进的内镜设备,紧跟国内消化内镜前沿技术,积极开展各种内镜诊断与治疗,如胃肠镜检查(含无痛胃肠镜),超声胃镜检查,幽门螺杆菌检测,急诊内镜下异物取出术,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术、消化道早癌筛查,内镜下胃肠息肉电切术、内镜下消化道止血术(药物喷洒、电凝、肾上腺素/硬化剂/组织胶等注射、钛夹等),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,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肿瘤EMR、ESD切除术,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等项目,实现了诊断、治疗一体化,为我市消化道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。(消化内科)

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09-2017®版权所有   赣ICP备14006013号-1   卫生厅审核编号:赣卫网审〔2014〕